專欄文章 Column

身心科診所和社區學校的互動

鄭沁綺 105.6.1

    自離開教學醫院到基層身心科診所工作有數年,除一般的門診看診之外,本人還長期在診所附近的社區高中職擔任輔導醫師,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幫忙。
   
    一般身心科會主動來就診的個案絕大部分是成年人,只有少數青少年會由家長帶來求診,當主動進入校園與學校輔導中心一起合作來幫忙及解決學生和老師家長的困擾,並且提供專業的醫學知識給個案及學校,在這幾年的時間,和學校一起共同幫助了許多有身心疾患的學生,隨著網路的發達,現在的青少年自網路得到的知識比以前更加容易,但畢竟他們不是專業人員,無法真正來判定是否生病。

     每次在學校和有狀況的學生談完之後,第一時間就先確定是否有身心方面的疾患,首先可以很快地轉介給醫療機構接受及早的治療並預防因治療的延遲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另外在學校的時間比較充裕,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幫學生做到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比一般門診看診的時間久,且在校園的環境,對於青少年的說,較不會有心裡的阻抗,會談起來有比較順利及建立信任感。

    在身心科的門診常見青少年得到焦慮,恐慌,失眠,暴食,憂鬱等症狀,經常會有家長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XX症,是不是想太多,就叫他不要亂想不就好了;或者會說問他事情甚麼都不說,回家就滑手機,不知道他在想甚麼;或者只要問他不高興就生氣等,

    其實我常和家長說:今天孩子會有狀況,主要是因為他無法解決一些問題,再加上大人無法理解及適時給予傾聽及幫忙,有時是因為環境因素和父母的溝通已經出問題而更無法說出自己的問題

    曾經有一位高二的女學生,學校發現個案有2次因為出現胸悶,呼吸急促及喘不過氣,甚至快昏倒的情形而送到醫院急診室,檢查的結果是換氣過度,其他都正常,回教室上課後,還次常常覺得不舒服而想請假,經會談後,個案有出現焦慮及恐慌的症狀,之後再仔細去和個案討論因素,原本個案個性活潑外向,在學校有參加童軍的社團,在一次莫名地出現胸悶及快昏倒的情形後,家人限制個案參加社團的活動,尤其是要去露營的活動,個案和家人溝通也無法改變,再進一步的了解個案的父親是一位固執嚴肅的人,長期在家裡個案就會覺得壓力很大,再加上自己本身自我要求高而容易擔心,原本可以讓個案放鬆的活動(童軍)也被家人禁止,個案之後在學校就常出現身體不舒服,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甚至會常常覺得心情低落,原本個案並不了解自己到底怎麼了,只是一直覺得自己生病了但又都看不好。

    在積極的介入後,從生理,心理及家庭學校三方面同時著手,讓個案接受身心科的治療,而不再只是病急亂投醫的行為,除藥物的治療外,安排了家長會談,透過學校的關係而建立好的關係,討論如何真正地來幫助學生,經幾個月的治療之後,個案重新回到童軍的社團,也不再被恐慌的症狀困擾而影響正常的學校生活,在家長方面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而感到放心。也因為及早介入去處理及解決學生的問題,長期下來和學校的關係就很密切,也讓我有機會進入校園來幫忙需要幫助的孩子。